传统汽车研发遵循着严谨的V字型流程,周期长达3-5年。然而,在智能化时代,用户需求瞬息万变,这种长周期的研发模式很容易导致新车上市即落伍。研发工程师往往埋头于技术指标的达成,却忽略了真实场景下的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错位,车企必须打通从市场端到工程端的客户之声VoC反馈闭环,将用户的吐槽和建议转化为工程语言,直接驱动产品的迭代和质量的改进。
缩短反馈链条:让工程师听见炮火声
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中,用户反馈需要经过客服、售后、质量部等多层过滤才能到达研发部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失真或滞后。车企需要建立直通研发的VoC通道。一方面,利用数字化平台,将经过清洗分类的用户反馈实时推送给对应的零部件工程师或系统负责人。例如,关于车机卡顿的投诉应直接流转至智能座舱部门,关于异响的抱怨应直达车身工程部门。另一方面,建立工程师轮岗或用户面对面机制,定期组织研发人员深入一线,接听客服电话、查看后台数据或参与车友会活动。当工程师亲耳听到用户因为设计缺陷而产生的愤怒时,其改进产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会远强于阅读冷冰冰的质量报告。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参与决策,是实现敏捷研发的文化基础。
量化体验指标:将感性反馈转化为工程参数
用户反馈往往是感性的、模糊的,例如“座椅不舒服”或“刹车太硬”。研发工程师难以直接根据这些描述进行调整。VoC团队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这些感性的客户语言(VOC)转化为理性的工程指标(VQE)。针对“座椅不舒服”,需要进一步分析是坐垫太短、支撑不足还是材质过硬,并通过压力分布测试找到对应的人机工程学参数进行调整。针对“刹车太硬”,需要结合车辆的踏板力-减速度曲线数据,分析是否符合目标用户的驾驶习惯。通过建立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的关联模型,车企可以将笼统的满意度拆解为可测量、可验证的技术规范。这样,每一次VoC的输入都能变成明确的工程优化任务,确保改进行动有的放矢。
敏捷迭代与OTA:软件定义的质量新范式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VoC对研发的推动作用在OTA(空中升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软件相关的质量问题或功能需求,车企不再需要等到改款车型上市,而是可以通过OTA实现快速迭代。VoC数据是规划OTA版本内容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用户对现有功能的吐槽热度和对新功能的呼声,研发部门可以动态调整开发优先级,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每隔几周或几个月就向用户推送优化版本。例如,针对用户普遍反馈的自动泊车识别率低的问题,研发团队可以收集失败场景的数据,训练新的算法模型,并通过OTA推送给车辆。这种“反馈-开发-验证-推送”的快速闭环,不仅能迅速解决质量问题,还能让车辆常用常新,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品牌的科技形象。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5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