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X社媒营销存在一个核心的悖论:品牌一方面需要借助KOL、KOC、KOE等角色鲜活、真实的“个性化”人设来打破防备、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品牌又必须确保所有出口传递的品牌形象是“统一”和“规范”的。
如果管得太死,所有账号都像“官方发言人”,内容僵化,用户会立刻识别出这是“广告”;如果放得太开,KOC的“姐妹”人设与KOE的“专家”人设传递的品牌价值相冲突,用户会感到困惑。
要在“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找到平衡,品牌必须建立一套“刚柔并济”的品牌调性管理SOP。
一、 “刚性框架”:设定不可逾越的“品牌红线”
这是“标准化”的部分,是KOX矩阵的“宪法”,所有角色都必须100%遵守。
- 1. 品牌红线 (Red Lines): 这是“Brand Safety”(品牌安全)的底线。品牌必须提供一份清晰的“不可做清单”,包括:不可使用的夸大词汇(如“第一”、“最强”、“治愈”)、不可攻击竞品、不可涉及敏感话题、不可违反广告法等。
- 2. 核心信息 (Core Message): 品牌必须提供“标准答案”。例如,产品的核心成分、技术专利名称、价格体系等事实性信息,绝不允许任何账号“自由发挥”或“口误”。
- 3. 视觉规范 (VI): 品牌Logo的露出规范、标准字体、标准色号等。确保在视觉上保持一致性。
二、 “柔性授权”:给予角色充分的“人设演绎空间”
这是“个性化”的部分,是KOX矩阵保持活力的“灵魂”。品牌不应该“控制”人设,而应该“授权”人设。
- 1. 提供“创意简报 (Brief)”,而非“逐字稿 (Script)”:
- 错误做法: 要求KOC一字不差地念出品牌方写的“通稿”。
- 正确做法: 提供Brief,明确“营销目标”(如:希望体现产品的“便携性”)和“刚性框架”(如:必须提及“3小时续航”),然后放手让KOC用自己的话术、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场景去“演绎”这个便携性。
- 2. 尊重“角色调性”: 品牌调性(如“专业”、“有趣”、“温暖”)需要被KOX的不同角色“翻译”。
- KOE(工程师): 应通过“严谨的科普”来翻译“专业”。
- KOC(搞笑博主): 应通过“有趣的段子植入”来翻译“有趣”。
- KOS(销售顾问): 应通过“耐心的解答”来翻译“温暖”。 品牌调性是“内核”,角色人设是“外壳”。
三、 “SOP流程”:建立科学的“内容审核机制”
“刚柔并济”的平衡,最终需要一个SOP流程来落地执行。
- 1. 建立“角色内容边界卡”: 在合作初期,就为不同角色明确内容边界。例如,KOC卡:允许分享真实体验,甚至轻微吐槽非核心功能;KOE卡:必须严谨科学,不允许情绪化表达。
- 2. 采用“分层审核”:
- 一审(事实审核): 由运营专员负责。只检查“刚性框架”是否达标?核心信息有没有错?有没有触碰红线?
- 二审(调性审核): 由内容经理负责。检查“柔性授权”是否到位?这篇内容是否符合该KOC的“人设”?是否足够真实、打动人?
- 3. 科学的反馈话术: 审核反馈的艺术至关重要。
- 错误反馈: “你这篇内容不符合我们的品牌调性,请重写。”
- 正确反馈: “内容非常棒,很真实!只是在第3秒提到的‘美白’,能否按照我们的‘刚性框架’,统一修改为‘提亮肤色’?其他部分完美,期待发布!”
总结: 管理KOX矩阵的品牌调性,不是要“统一”所有人的“说话方式”,而是要“统一”所有人传递的“核心价值”。品牌方需要从“内容管理者”转变为“舞台导演”,搭建好“刚性框架”这个舞台,然后授权KOL、KOC、KOE这些“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发挥他们的“个性化”演技。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