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倾听版图中,客户的声音,天然地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场域:一个,是他们在社交媒体、公开论坛上,面向全世界发出的“公开声音”;另一个,是他们通过客服电话、售后邮件等渠道,只对企业讲述的“私域声音”。长期以来,这两种声音被不同的部门、用不同的工具所割裂地管理着,使得企业对客户的认知,始终是片面和分 裂的。一个真正强大的VoC客户之声解决方案,其核心的突破,正在于打破这堵 墙,将公开的“广场之声”与私域的“耳边之言”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拼凑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完整而立体的客户全景图。
倾听公开声音,把握市场广度
客户在公开渠道上的发声,例如社交平台上的帖子、电商网站的商品评价、或是垂直论坛里的讨论,共同构成了企业感知市场风向的“广角镜”。这种“公开声音”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广度、自发性和情境性。在这里,企业不仅能够听到自己现有用户的直接反馈,更能够听到潜在用户、竞争对手用户乃至整个社会大众对于相关产品、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广泛讨论。这些声音,是判断一个品牌在大众心中形象的“晴雨表”,是衡量一次市场活动传播效果的“回声壁”,也是洞察一个行业宏观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它能够帮助企业跳出自身的局限,将自己放置在更广阔的竞争格局和社会背景中,去进行更高维度的战略思考。
然而,单纯地依赖公开声音,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公开渠道的言论,往往是碎片化、情绪化且匿名的。用户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简单地发一句“这个车机太难用了”,但并不会详细地说明,是哪个功能、在哪种操作场景下、遇到了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同时,由于发言者的身份通常是匿名的,企业很难将这条公开的抱怨,与某个具体的、真实的客户身份进行关联,也就无法调取其购买记录、历史服务记录等信息,来进行更深度的分析。因此,公开声音在提供了宝贵的“广度”和“背景”的同时,却常常因为缺乏“深度”和“细节”,而难以直接指导具体的产品改进或服务流程优化。
挖掘私域声音,洞察个体深度
与公开声音相对的,是沉淀在企业内部系统中的“私域声音”。这包括了客户通过客服电话、在线聊天、电子邮件、服务工单、官方App内的反馈入口等渠道,直接传递给企业的各种信息。这种声音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极高的“深度”和“精度”。在这里,每一次互动,都与一个真实、可追溯的客户身份相关联。反馈的内容,也往往是围绕着一个极其具体的问题展开的,例如,一段长达数十分钟的通话录音,可能会详细地记录下,用户为了解决一个软件兼容性问题,所进行的所有尝试和失败的过程。这些信息,是进行产品缺陷诊断、服务流程溯源的最直接、最宝贵的“一手材料”。
但是,私域声音同样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所能覆盖的,仅仅是那些主动选择与企业进行联系的“发声者”,而大量心怀不满但选择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则被完全遗漏了,这容易造成一种“幸存者偏差”,让企业误以为问题的影响范围并不大。其次,私域声音是“向内看”的,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问题,却无法提供关于竞争对手的任何信息,也无法反映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相对位置。如果一个企业只听自己内部渠道的声音,就如同一个只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赛跑选手,虽然了解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却对旁边跑道的对手速度一无所知,这在竞争中是极其危险的。
融合双重声音,构建客户全貌
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中,“公开声音”通常由市场或品牌部门,使用舆情监测工具进行管理;而“私域声音”,则由客服或运营部门,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进行处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由系统和部门所构筑的“数据墙”。这导致企业对同一个客户的认知,被人为地割裂成了两半:市场部看到了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活跃的“匿名网友”,而客服部则看到了一个在内部系统里有多次报修记录的“张先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身份,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个人。这种认知上的分裂,使得企业永远无法获得一个关于客户的、统一而完整的视图。
现代客户之声解决方案的核心突破,正在于其强大的“数据融合”能力。它不仅能够接入和分析这两类来源不同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将这两类数据,在同一个客户身份下,进行关联和打通。通过技术手段,系统能够将某个公开的社交账号,与内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某个具体客户进行匹配,从而将这个客户的“公开言论”与“私有互动”,呈现在同一个档案中。这种融合,能够瞬间产生极其深刻的洞察。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在私域渠道反复投诉、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的客户,是否已经开始在公开渠道表达其不满,从而评估其流失和口碑扩散的风险。反之,对于那些在公开渠道上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潜在客户,也可以通过数据关联,发现其是否曾有过咨询或试驾等私域互动记录,从而进行更精准的跟进。
驱动精准互动,实现个性化服务
当企业对客户的认知是割裂的时候,其与客户的互动,也必然是机械和缺乏情境感的。一个刚刚在售后服务环节,经历了一次糟糕体验的忠实客户,很可能在第二天,就收到一封由市场部自动发送的、热情洋溢的“请求好评”的营销邮件。一个已经在公开论坛上,详细地吐槽了某个产品缺陷的用户,在拨通客服电话后,却不得不像一个新人一样,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从头到尾再重复一遍。这些缺乏“记忆”和“情商”的互动,会让用户感觉到,自己面对的,并非一个有机的、智能的整体,而是一个由互不相通的零件所组成的冰冷机器,这会极大地损伤客户关系。
而当一个融合了双重声音的、统一的客户视图被建立起来后,企业与客户的每一次互动,都将拥有了“上下文”。市场部门在策划一次营销关怀活动时,可以首先通过系统,筛选并排除掉那些在近期有过负面反馈或未关闭服务工单的用户,确保关怀能够“送到点子上”。服务部门的客服人员,在接到用户来电的瞬间,其工作界面上,不仅能看到该用户的历史服务记录,更能够看到他近期在公开渠道上,都发表过哪些与产品相关的言论。这使得客服人员,能够以一种更具同理心、更个性化的方式,开启对话,例如,“李先生您好,我们注意到了您昨天在论坛上,反馈了关于电池续航的问题,我们非常重视,今天您来电,是希望和我们深入沟通一下这个问题吗?”这种被充分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是所有卓越客户体验的共同基础。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