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户之声(VoC)的分析实践中,数据源通常被清晰地划分为两大阵营: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品牌方往往在这两者之间顾此失彼,要么沉迷于NPS、CSAT等结构化分数的涨跌,要么淹没在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评论中。
然而,这两种数据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结构化数据是“症状”,非结构化数据是“病因”。只有将两者有效整合,品牌才能获得完整的“诊断报告”,从而开出正确的“药方”。
一、 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与局限
结构化数据,指的是可以被轻松量化、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在VoC领域,这通常包括:
- NPS(净推荐值)分数 (0-10分)
- CSAT(客户满意度)评分 (1-5分)
- CES(客户费力指数)评分 (1-7分)
- 客户的人口统计学标签(年龄、地区、性别)
- 客户的行为数据(购买次数、客单价)
价值: 结构化数据的最大价值在于“量化”和“追踪”。它能清晰地告诉您“是什么”。例如,运营仪表盘显示:本季度NPS下降了3个点;或者,“售后服务”触点的CSAT评分远低于“购买流程”。这使得管理层可以快速定位“问题区域”并设定KPI。
局限: 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它无法解释“为什么”。NPS下降了3个点,是因为价格?产品质量?还是竞争对手的促销?结构化数据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二、 非结构化数据的宝藏与挑战
非结构化数据,指的是那些自由形态的、无法直接量化的信息。这是VoC数据的“主体”,占比高达80%以上,包括:
- 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和评论
- 电商平台的产品评价
- 客服聊天记录和电话录音转写的文本
- 开放式调研问卷的客户留言
宝藏: 非结构化数据是“为什么”的答案所在。客户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生动、具体、且充满情绪地告诉您他们的“痛点”和“爽点”。例如,NPS问卷中那个给出“0分”的用户,在评论框里写下的“你们的新版APP登录流程简直是反人类!”,这个“病因”的价值,远超那个“0分”的“症状”。
挑战: 它的挑战在于“分析”。面对每天涌入的数万条评论和聊天记录,人工阅读和归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
三、 整合分析策略:从“症状”到“病因”的闭环
高效的VoC分析,核心在于“整合”。以下是两种最有效的整合策略:
策略一:“下钻式”分析(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 这是最常用的分析路径。
- 识别症状(结构化): 从数据看板出发,发现一个“结构化”的问题。例如:“本月NPS评分者中,‘贬损者’(0-6分)的比例从10%上升到15%。”
- 定位病因(非结构化): 立即“下钻”,筛选出这批“贬损者”提交的所有“开放式评论”。
- AI分析: 利用NLP和文本分析工具(如DIA数皆智能的VoC平台),对这些评论进行“主题聚类”和“情感分析”。
- 获得洞察: AI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些“贬损者”的评论中,“物流速度慢”和“包装破损”是本月提及率最高的两大负面主题。
- 决策: 品牌立即将洞察转交给“供应链”和“物流”部门进行整改。
策略二:“上浮式”分析(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 这是更主动、更前瞻的分析路径。
- 识别趋势(非结构化): 利用AI持续“聆听”全渠道的“非结构化”数据(如社交媒体、客服聊天)。
- 发现“新兴主题”: AI系统(如通过主题模型)自动发现,一个“新兴”的负面主题正在快速“上浮”,例如:“新功能A”的“兼容性问题”本周被提及了500次,情感极度负面。
- 交叉验证(结构化): 分析师立即调取“结构化”数据进行验证。例如:查看使用了“新功能A”的用户群体,他们的“APP使用时长”是否下降?他们的“CSAT评分”是否低于平均值?
- 获得洞察: “非结构化”的抱怨与“结构化”的数据下降得到“交叉验证”,证实“新功能A”存在严重问题。
- 决策: 产品团队立即“热修复”或“回滚”该功能。
总结: 结构化数据是“仪表盘”,非结构化数据是“行车记录仪”。仪表盘告诉您“失速了”,记录仪告诉您“因为前方有障碍物”。在VoC分析中,品牌必须利用AI和NLP技术,将“文本”自动标签化、主题化、情感化,从而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将“是什么”和“为什么”真正关联起来,驱动精准决策。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5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