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寻求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持续的创新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然而,创新之路从来都充满着风险与不确定性。许多被寄予厚望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在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心血之后,最终却未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往往在于这些创新并非源于真实的市场需求,而更多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经验、假设甚至是技术炫耀。它们常常是一个“有了答案,再去寻找问题”的产物。一个系统化的客户之声解决方案,其在创新领域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它能够为企业的整个创新流程,提供一个源源不断的、来自真实市场的“灵感源泉”和“校准罗盘”,从而将创新的过程,从一场高风险的内部博弈,转变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之旅。
在真实需求中发掘创新起点
企业创新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回答“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在传统的模式下,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产生于封闭的会议室里。它可能来自于某位高管的灵光一现,可能来自于对竞争对手最新动作的模仿,也可能来自于研发团队对某个新兴技术的痴迷。这些方式虽然也能催生出一些想法,但其内在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纯粹的内部脑暴,很难跳出团队已有的认知框架和思维定式;而一味地模仿竞争对手,则永远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这种以内部视角为起点的创新模式,很容易导致最终的产出,要么是技术上看似先进、但却无法解决用户任何实际痛点的“屠龙之技”,要么就只是在市场上早已泛滥的同类产品上,进行了一些不痛不癢的微小改动。创新的起点,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靶心。
一个成熟的客户之声体系,则能够将这张充满未知与猜测的“创新白板”,变成一幅标满了潜在机会的“需求地图”。通过对全网海量的、消费者自发的、非结构化的对话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企业能够清晰地洞察到,在哪些领域,存在着大量未被满足的、普遍性的用户抱怨和诉求。这些真实的需求,正是孕育颠覆性创新的最佳土壤。系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用户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不得不采取的各种“民间变通方法”,这些笨拙的变通,本身就是对一个缺失功能的强烈暗示。例如,一家汽车企业可能会通过分析发现,大量家庭用户都在论坛上交流,如何用各种奇怪的绑带和垫子,来解决长途旅行中后备箱物品混乱的问题,这就为开发一套全新的、模块化的后备箱管理系统,提供了明确的创新方向。客户之声用无可辩驳的市场证据,取代了内部的空想和猜测,确保了每一次创新的启动,都是为了去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有价值的客户问题。
用市场共鸣验证早期产品概念
当一个充满希望的创新想法诞生之后,它便开始了在企业内部漫长而昂贵的孕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常见的、也是极具风险的现象,就是团队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肯定”的循环之中。大家会爱上自己的这个“孩子”,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所有能够支撑这个想法的正面信息,而忽略或轻视那些可能构成挑战的负面信号。早期的产品原型,也往往只是在内部同事之间进行传阅和体验,而这些同事,又大多分享着相似的认知和背景。就这样,一个项目在缺乏真实市场检验的情况下,依靠着内部的热情和信念,不断地获得资源、持续地向前推进。直到最终产品被完全开发出来,推向市场的那一刻,它才第一次真正地,也是最残酷地,接受市场的审判。许多在内部被一致看好、投入巨大的明星项目,最终遭遇市场惨败的剧本,就是这样写成的。
一个由客户之声驱动的创新流程,则能够在投入大规模资源之前,设置多道“市场验证”的关卡。当一个产品还处于非常早期的“概念阶段”时,就可以将其核心的价值主张、设计草图或是功能描述,通过私域社群等渠道,分享给一小部分核心的目标用户,并利用客户之声系统,来全面地收集和分析他们的即时反馈。一家计划推出全新售后服务套餐的汽车企业,可以在概念阶段,就去测试用户对于不同服务项目组合、定价方式和权益内容的真实反应。一家准备开发新款应用软件的零售商,也可以在画出交互原型之后,就去倾听用户对于其核心流程和界面布局的初步意见。这些在早期阶段以极低成本获得的真实市场反馈,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能够帮助团队及时地修正方向、完善设计,甚至在发现概念存在根本性缺陷时,能够果断地止损,从而确保宝贵的研发资源,始终都被投入到那些真正能够引发市场共鸣、具有高成功概率的方向上去。
根据上市后反馈快速迭代优化
在传统的“瀑布式”产品开发模式下,产品的上市发布,往往被视为整个项目的终点。一个产品在经历了长达数年、与世隔绝的内部研发之后,被一次性地、以一个“完美”的姿态推向市场,并伴随着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在此之后,研发团队的主要任务便宣告结束,转而投身于下一个全新的项目。企业通常需要等待数月之后,通过汇总销售数据和进行专门的市场调研,才能对这次上市的成败,得出一个初步的、但却早已滞后的结论。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僵化和迟钝。真实世界中的用户,会用各种各样开发者从未预想过的方式,来使用这个新产品。他们会发现隐藏的缺陷,会对某些设计感到困惑,也会完全无视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明星功能”。在“一次性发布”的模式下,这些来自上市初期的、无比宝贵的真实使用信息,要么被完全忽略,要么就是等到被收集起来时,早已错过了最佳的优化窗口。
一个由客户之声赋能的现代化创新流程,则将产品的上市,视为一个全新的、更为重要的学习阶段的开始。通过建立起一套针对新产品的实时舆情监测体系,企业能够在产品发布的第一天起,就获得一个关于市场真实反应的“实时仪表盘”。系统能够即时地发现那些被高频吐槽、需要紧急修复的关键缺陷。它也能够快速地识别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疑问和困惑点,从而指导市场和客服团队,迅速制作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应答话术。例如,一款新车型上市后,反馈可能会显示,用户普遍对全新的换挡机构感到不适应,这就能够促使企业立刻为一线销售和售后人员,提供专项的强化培训。这种围绕上市后真实反馈所进行的、快速的、小步快跑式的持续迭代和优化,能够确保一个新产品在进入市场后,可以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极大地提升其最终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加速创新从尝鲜者到主流人群
任何一项成功的创新,其市场普及的过程,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少数尝鲜者”到“广大主流人群”的关键跨越。这两类用户群体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前者,即“早期采用者”,他们通常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对产品中的一些不完美之处,有着较高的容忍度,他们的购买决策,更多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而后者,即“早期大众”,则要务实和谨慎得多。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经过验证的、稳定可靠的、能够轻松上手的完整解决方案,他们的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身边朋友和大众口碑的影响。许多极具潜力的创新产品,之所以最终未能获得大规模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无法有效地完成这“惊险的一跃”,赢取广大主流人群的信任。
客户之声为企业完成这次跨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路线图。通过对第一批“早期采用者”的声音进行专门的、深度的分析,企业可以获得两类核心情报。第一,可以清晰地知道,这项创新最吸引这些“先锋用户”的核心魅力点究竟是什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向别人推荐和赞美这项创新的。这些信息,是企业后续面向主流人群进行市场沟通时,最宝贵的、最真实的素材来源。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企业可以了解到,这些最富热情的早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扰、走过了哪些弯路。这些对于“尝鲜者”来说或许还可以忍受的瑕疵和障碍,对于“主流人群”来说,则很可能就是直接劝退的致命缺陷。通过提前洞察并解决掉这些潜在的障碍,比如简化复杂的设置流程、增加更清晰的使用引导等,企业就能够为主流人群的进入,铺平道路,从而大大加速一项创新被市场所广泛接纳和采纳的进程。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