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X社媒营销,尤其是KOC矩阵的运营,其核心优势是“规模化”和“真实感”。但这两者在执行中是天然矛盾的:品牌方为了“规模化”地铺设100篇KOC内容,往往会使用“通稿”,导致内容同质化,失去了“真实感”;而如果追求“个性化”,则内容生产效率极低,成本高昂。
AI(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金钥匙”。AI不是要“取代”KOL或KOC,而是要“赋能”他们,让KOX矩阵的运营“提效降本”。
一、 AI + KOC(规模化):从“手工作坊”到“内容工厂”
- 痛点: 品牌方需要在一个月内铺设200篇KOC内容,要求“角度各不相同”。如果纯靠人工策划200个不同切角,效率极低且容易重复。
- AI实践:AIGC“选题矩阵”与“初稿生成”
- 选题矩阵生成: 运营经理只需向AI输入“核心产品”(如:一款A醇精华)和“目标人群”(如:25-35岁初抗老女性),AI可以瞬间生成“100个不同的内容切角”。
- 例如: [角度1:故事型]“我第一次刷酸的经历……”;[角度2:场景型]“加班党必备!熬夜脸黄急救……”;[角度3:科普型]“A醇的3个误区……”;[角度4:对比型]“A醇vs玻色因……”
- 个性化初稿: 品牌方将这100个“切角”分配给100个KOC。KOC们不再需要“从0开始”创作,她们可以要求AI(如ChatGPT, Gemini)基于她们的“人设”(如“毒舌闺蜜”、“学霸成分党”)和“切角”,快速生成一篇800字的“初稿”。
- 选题矩阵生成: 运营经理只需向AI输入“核心产品”(如:一款A醇精华)和“目标人群”(如:25-35岁初抗老女性),AI可以瞬间生成“100个不同的内容切角”。
- 价值: KOC的工作从“创作者”变为了“优化师”。她们只需在AI生成的初稿上,加入自己的“灵魂”(真实经历、口头禅、实拍图),即可快速交稿。这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并从源头上避免了“内容撞车”。
二、 AI + KOE(专业化):赋能“专家”的“网感”
- 痛点: KOE(如研发师、工程师)是“技术专家”,但往往不是“内容专家”。他们写的科普稿,通常“干货满满”,但也“枯燥乏味”,完播率极低。
- AI实践:AI“脚本润色”与“网感翻译”
- SOP: KOE负责提供“事实(Facts)”,AI负责提供“表达(Expression)”。
- 举例:
- KOE原文: “本产品的核心专利T-Complex,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生成路径,从而实现皮肤光泽度的提升。”
- AI润色(小红书风格): “姐妹们,为啥咱会变黑?就是这个叫‘酪氨酸酶’的坏家伙在捣乱!😫它一活跃,黑色素就疯狂Party!但我们的‘T-Complex’专利,就是它的‘克星’!直接让它‘下班’,黑色素没法开工,脸蛋自然就透亮啦!✨”
- 价值: AI成为了KOE的“专属文案助理”,在不损失“专业性”的前提下,为“硬核干货”披上了“网感外衣”,极大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可读性。
三、 AI + KOS(个性化):赋能“私域”的“千人千面”
- 痛点: KOS(销售顾问)在私域社群中,面对几千个用户的海量问题,只能用“统一话术”回复,缺乏“个性化”服务。
- AI实践:AI“知识库”与“智能助手”
- AI知识库训练: 品牌方用所有“已发布”的KOX内容(KOL的测评、KOE的科普、KOC的案例)来“喂养”一个AI大模型。
- KOS智能助手: AI成为KOS的“智能副驾”。
- 场景: 一个私域用户问KOS:“我是敏感肌,有点泛红,能用你们的A醇吗?”
- KOS操作: KOS将问题抛给AI助手。
- AI回复(秒级): “根据知识库:1. KOE林博士的文章指出,敏感肌应从最低浓度0.1%开始。2. KOC@莉莉(她是敏感肌)的视频反馈,她建立耐受花了2周,方法是‘做一休二’。3. KOC@阿明(他是油痘肌)的反馈不适用。——建议话术: 亲,敏感肌是可以用的哦!我们的KOE林博士建议从0.1%开始,像我们的用户@莉莉(她也是敏感肌)就是用‘做一休二’的方法,2周就建立耐受了,您可以参考下!”
- 价值: AI让KOS在10秒内,完成了“检索案例”、“匹配科普”、“生成话术”三个动作,其回复的“个性化”和“专业度”远超人工,极大提升了私域的转化率和信任度。
总结: AI不是KOX的替代品,而是“放大器”。它让KOC的规模化铺量成为可能,让KOE的专业知识更接地气,让KOS的私域服务更具智慧。未来,能高效驾驭AI的KOX矩阵,将在内容营销的“效率”和“质量”上,实现双重碾压。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5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