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家现代企业都宣称自己“以客户为中心”,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倾听客户的声音”。然而,“倾听”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动作,而是一种层次丰富、境界分明的核心能力。不同的企业,在倾听的深度、广度和最终的应用上,存在着天壤之别。有些企业的倾听,仅仅停留在处理投诉的层面;而另一些企业,则已经能够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预见未来的市场格局。VoC客户之声系统有着四重不同境界,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能够识别并规避潜在的风险,发现并把握全新的增长机遇。
被动处理声音
处在这一境界的企业,其对于客户声音的认知和处理方式,是完全被动和零散的。客户的声音,在组织内部,被等同于“客诉”或“公关事件”。当一个负面的声音,通过客服电话、社交媒体或门店等渠道出现时,它会被视为一个独立的、需要被尽快“扑灭”的“火点”。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客服部或公关部,其核心任务,就是针对这一个案,进行安抚、补偿或解释,目标是尽快平息单个客户的不满,避免其进一步发酵,对品牌声誉造成更大的损害。在这个阶段,企业内部通常缺乏一个统一的、跨渠道的客户声音汇集平台,来自不同渠道的反馈,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由不同的部门各自捡拾和处理,彼此之间互不通气。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所有的反馈都被视为孤立的个案,企业完全丧失了从整体上看见问题全貌的能力。产品部门,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客服部门每天都在为产品同一个设计缺陷,向成百上千个不同的用户反复道歉。市场部门,也可能不清楚,自己刚刚推出的那个广受好评的营销活动,其复杂的规则,正在给一线的销售人员,带去多少额外的解释麻烦。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就像一个只懂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虽然每天都在忙于处理各种“病症”,但却从未有机会去诊断和根治引发这些病症的、深藏于组织内部的“病根”。这不仅导致了运营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更让企业陷入了一种“重复犯错”的恶性循环之中。
主动归纳问题
从第一重境界到第二重境界的跃升,其标志性的改变,是企业开始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跨渠道的客户之声收集与分析机制。客户的声音,不再被视为一个个独立的“点”,而是开始被汇聚成数据,并从中寻找有规律的“线”和“面”。企业的思维模式,也从“如何解决这一个客户的问题”,转变为“这一类问题,到底有多少客户在反映”。这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客户之声解决方案,来自动地、持续地,将来自所有渠道的反馈信息,进行统一的汇集、清洗和初步的分析。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拥有了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定期地生成一些关于客户反馈的报告,例如“本季度用户抱怨最多的十大问题”。
进入这个境界,意味着企业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救火队”,转变为一个“主动的问题发现者”。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和排序,企业能够更科学、也更高效地,来分配自己有限的资源,优先去解决那些影响范围最广、用户抱怨最集中的“普遍性问题”。例如,当数据清晰地显示,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售后咨询,都与同一个产品的安装说明书语焉不详有关时,那么,投入资源去重新撰写一份清晰的说明书,其整体效益,就要远高于被动地、逐一地去解答那一万个因此而产生的咨询电话。然而,处在这个境界的企业,其整体的姿态,依然是“向后看”的。它的核心能力,是高效地发现并修复那些“已经坏了”的东西,但对于“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用户想要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其感知能力依然是比较薄弱的。
捕捉前瞻机会
企业洞察能力的再一次进化,体现在其关注焦点的转变之上。处在第三重境界的企业,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从客户的声音中寻找“问题”,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性地,从中寻找“机会”。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用户的反馈,不仅是一面能够反映出企业自身不足的“镜子”,更是一扇能够窥见未来市场新需求的“窗户”。因此,其客户之声分析的重点,也从单纯地、被动地分析那些包含了“坏了”、“不好用”、“失望”等负面词汇的文本,扩展到了主动地、前瞻性地,去挖掘那些包含了“我希望”、“如果能……就好了”等表达了潜在期望的“机会型”文本。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得客户之声项目,从一个主要服务于质量管理和客户服务部门的“纠错系统”,升华为一个能够直接为产品研发和市场创新部门,提供“灵感燃料”的“创新系统”。例如,分析系统可能会发现,在一群高端车主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讨论热度日益增长的话题,即他们希望能有一种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规划车辆的年度保养、保险和维修事宜。这并非是对现有服务的抱怨,而是一种全新的、尚未被满足的、对于“省心”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捕捉到这个机会信号,企业就可以据此来设计和推出一种全新的“一站式车辆管家”增值服务,从而在竞争中开辟出一个全新的价值赛道。处在这一境界的企业,已经学会了如何将用户的“愿望清单”,转化为自己未来的“产品路线图”。
战略级的市场预判
客户之声实践的最高境界,是将其从一个面向具体产品和服务的“战术性”工具,提升为一个能够洞察宏观市场变迁、服务于企业最高层战略决策的“战略性”罗盘。达到这一境界的企业,其倾听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些直接提及自身品牌或产品的“窄域”声音,而是扩展到了对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技术趋势等“广域”声音的系统性洞察。它们所关心的,不再仅仅是“用户如何评价我们现有的汽车”,而是“下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出行’这件事的根本看法,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这种战略级的预判能力,建立在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长期、纵深的趋势分析之上。例如,一个先进的客户之声系统,可能会通过对长达数年的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析,敏锐地洞察到,在年轻消费群体中,与“拥有”一辆车相关的、代表着自豪和成就感的正面词汇的讨论声量,正在逐年地、缓慢但持续地下降;而与此同时,与“共享”、“灵活”、“按需使用”等理念相关的正面讨论,则在稳步地上升。这个看似与具体产品功能无关的、宏观的语义变迁,对于一家汽车制造商而言,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乎其生死存亡的战略信号。它预示着,企业赖以生存的、以“销售车辆所有权”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在未来可能会面临根本性的挑战。处在这一最高境界的企业,其客户之声项目,已经成为了企业领导者用以感知时代脉搏、洞察终局、并做出最重大战略抉择的核心依据。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