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家成功的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往往并非来自某个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而是源于市场底层那些悄然发生的、颠覆性的客户行为变迁,这些变迁足以让一个曾经坚不可摧的商业模式,在短时间内变得岌岌可危。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若想基业长青,其核心能力已不再是优化现有流程的效率,而是感知和适应未来趋势的敏锐度。VoC客户之声解决方案可以扮演“转型导航仪”的角色,在商业模式变革的惊涛骇浪之中,为企业提供最关键的洞察与指引,护航其穿越深水区,抵达成功的彼岸。
感知动摇商业根基的深层变化
许多成熟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会陷入一种“成功陷阱”。它们现有的、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经销商网络销售汽车,或是在线下开设实体门店销售商品,已经高效运转了数十年。企业内部所有的流程、组织架构、绩效考核,都是围绕着这个成熟的模式来构建的。这种巨大的惯性,使得企业对于那些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这一模式的外部“微弱信号”,常常表现出一种选择性的忽视。管理层可能会看到,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汽车订阅制”的零星讨论,或是一些消费者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按需租赁”而非“永久拥有”的偏好,但这些都很容易被归结为“小众需求”或“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未能引起足够的战略警觉。然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号,恰恰可能就是下一场商业革命的序曲。
一个战略级的客户之声项目,其首要任务就是充当企业的“地震仪”,去敏锐地感知这些来自市场地壳深层的、预示着板块变动的早期震动。它的监测范围,远不止于用户对现有产品的直接反馈,而是扩展到了对更宏观的、与用户生活方式、核心痛点和新兴解决方案相关的广泛对话的倾听。例如,一家汽车制造商,不仅需要倾听用户对其现有车型的评价,更需要系统性地去分析,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讨论关于“出行”这件事的所有烦恼的:交通拥堵的压力、养车成本的焦虑、停车位的稀缺等等。通过对这些更底层的、关于“根本问题”的讨论进行洞察,企业就能够更早地、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一些颠覆性的新模式会开始获得市场的关注。这种洞察,能够为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提供最直接、最客观的证据,去证明市场赖以运转的底层逻辑,可能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中规避风险
当一家传统企业,决心要尝试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时,它就踏入了一片充满未知与风险的“无人区”。例如,一家习惯了通过批发渠道将商品卖给零售商的消费品公司,如果决定要开启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按月订购的“订阅盒子”业务,那么它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它不清楚消费者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新的消费方式;它不知道应该如何为这项全新的服务进行定价;它也无法预知在整个订阅、配送和服务的体验流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坑”。在缺乏相关经验和数据的情况下,任何一次在新商业模式上的冒然投入,都可能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赌博。
客户之声在此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低成本的推演和风险规避方法。虽然企业自身的新业务尚未上线,无法获得直接的用户反馈,但市场上往往已经存在着其他行业的、模式类似的“先行者”。客户之声系统可以被用来对这些先行者的用户反馈,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隔岸观察”。计划推出“订阅盒子”的消费品公司,可以去系统性地分析,当前市场上所有关于生鲜、美妆、宠物用品等各类订阅盒子的用户评论。通过分析,它可以清晰地洞悉,用户最喜爱订阅模式的哪些方面(如“发现新奇好物的惊喜感”),又最痛恨哪些方面(如“取消订阅的流程极其繁琐”)。这种“借鉴式”的洞察,能够让企业在正式投入巨额资金之前,就提前预知到新业务模式中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用户体验陷阱,从而在制度设计之初,就主动地规避掉这些风险。
用外部声音统一内部转型共识
对于一个大型的、成熟的组织而言,推动一次根本性的商业模式变革,其最大的阻力,往往并非来自外部市场,而是来自企业内部。一次深刻的转型,必然会触及到既有的、稳固的部门利益格局,也必然会挑战员工们早已习惯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一个以经销商体系为核心的汽车公司,如果 CEO 提出要大力发展线上直销模式,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决策会遭到来自销售部门和经销商伙伴的巨大阻力。企业内部的各个山头,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论证变革的风险与不必要性。在这种强大的内部惯性面前,仅仅依靠最高领导者自上而下的决心和指令,是很难有效推动变革的,甚至可能引发组织的剧烈动荡。
客户之声在此时,成为了变革领导者手中最强有力的、用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外部武器”。当内部的争论陷入僵局时,领导者可以不再仅仅是阐述“我”对未来的判断,而是直接将来自市场的、不容辩驳的、海量的客户声音,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他可以将那些现有用户正在转向新兴竞争对手的真实抱怨,清晰地展示给产品和销售团队看;他也可以将那些关于“传统模式太不方便”的用户吐槽,原封不动地播放给那些固守旧有流程的部门听。客户的声音,以一种客观的、中立的、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替代了内部的争论。它将变革的动因,从“领导的要求”,转变为“市场的呼唤”和“用户的命令”。它能最有效地打破所有人的“幻想”,让整个组织都清醒地认识到,变革并非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应对外部激烈变化的、唯一且必然的生存之道。
衡量新模式是否真正深入人心
当企业历经艰辛,终于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推向市场后,如何客观地评估它的成败,又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财务数据,如收入、利润、用户增长数等,无疑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它们却无法揭示故事的全貌。一个新推出的订阅服务,可能因为初期的大力促销,而获得了不错的用户增长数据,但这些用户,是否真正理解并认同了这项服务的核心价值?他们是被迫尝鲜,还是发自内心地拥抱了这种新的消费方式?这个新模式,是否在为品牌,积累下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客户关系?如果一个新业务,仅仅是在财务上获得了短期的成功,但在用户心智中,却未能建立起清晰的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那么它的根基就是不稳固的,随时可能在市场变化或补贴停止后,迅速地崩塌。
客户之声为此提供了一套与财务指标并行的、用于衡量新模式“健康度”的、更具深度的质性评估体系。在项目上线后,系统会持续地追踪用户在讨论这个新模式时的真实反馈。它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有没有人买”,而是“买了的人,他们是如何评价的”。系统能够分析出,用户是否清晰、准确地理解了新模式的价值主含?他们在向朋友介绍时,会使用哪些词语?在整个新的体验流程中,他们感到最满意和最不便的,又分别是哪些环节?通过对这些质性反馈的持续洞察,企业就能够判断出,自己的新商业模式,是仅仅被用户当作一个“临时的、有优惠的交易”,还是正在真正地、深入地,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并与之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粘性的价值连接。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