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企业都清楚,自己的客户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由许多怀抱着不同需求的群体所构成的。然而,在传统的商业实践中,企业对于客户群体的划分方式,往往是粗糙且表面的。大家习惯于用年龄、地域、收入等简单的人口统计学标签,来给客户贴上分类,例如“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或“三线城市的家庭主妇”。这种划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作用,但它仅仅描绘出了客户的“轮廓”,却完全无法触及他们内心真正的“灵魂”——即他们真实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一个成熟的客户之声解决方案,其重要价值,就是能够帮助企业穿透这些模糊的外部标签,深入到客户的内心世界,去发现那些由真实需求所定义的、颗粒度更细、也更具商业价值的精细化客户群体。
超越人口标签的客群发现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认识和理解市场的主要方式,就是依赖于人口统计学。客户被简化为一个个由年龄、性别、收入、学历等标签所构成的抽象符号。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今天这个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显得愈发突出。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错误地假设了,拥有相同人口标签的人,就会拥有相似的需求和偏好。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同样是两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年龄和收入都相仿的汽车消费者,其中一位,可能最看重的是车辆在日常通勤中的燃油经济性;而另一位,则可能更在乎车辆是否拥有足够的空间,来安放他周末户外运动所需要的装备。如果企业仅仅因为他们的人口标签相似,就将他们划归为同一个客户群体,并向他们推送同样的产品信息,这种做法,不仅效率低下,更是一种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漠视。
客户之声体系,则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深刻的客群划分方式——基于“真实需求”的划分。通过对海量、真实的客户反馈文本,进行深度的语义分析和主题聚类,系统能够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对话中,自动地发现那些由共同的需求、痛点和价值观,所连接起来的“隐形部落”。例如,在一家汽车企业的用户数据中,系统可能会清晰地识别出几个截然不同的需求客群:一个是以“儿童乘坐安全”和“车内空气质量”为核心关切的“家庭守护者”客群;一个是以“智能互联体验”和“人机交互流畅度”为主要兴奋点的“科技尝鲜者”客群;还有一个则是以“长途驾驶舒适性”和“车辆可靠性”为首要考量的“务实差旅者”客群。这些基于真实需求而划分出的客群,远比那些空泛的人口标签,更具洞察力和商业指导价值。
为不同客群定制产品体验
当一家企业只能用模糊的、笼统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客户时,它在产品设计上,就只能被迫采取一种“一刀切”的策略。它会试图去打造一款能够满足市场上“所有人”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产品。然而,这种产品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所有人都觉得还行,但没有人觉得惊艳”。它就像一盘大杂烩,为了照顾所有人的口味,而不敢有任何鲜明的特色,最终变得平淡无味。一款为了迎合所有用户,而堆砌了大量功能的汽车,其操作界面,必然会变得无比复杂和臃肿。这种“一刀切”的产品策略,不仅让产品失去了独特的魅力,更给那些定位更精准的竞争对手,留下了大量的、可以进行单点突破的市场空隙。
当企业拥有了基于客户之声所描绘出的、清晰的精细化客群地图之后,它就具备了为不同客群,去“量身定制”产品体验的能力。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去开发数十款完全不同的产品,而是可以通过更聪明的、更具弹性的方式来实现。一家汽车制造商,在清晰地识别出其用户中,存在着一个规模可观的“户外爱好者”客群之后,就可以专门为这个客群,去打造一款包含了一系列专属配置的“越野套装版”车型。而对于那些“科技尝鲜者”,则可以通过软件在线升级的方式,为他们推送一些最新的、具有实验性质的智能应用。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领域,这种定制化的空间则更大。一个零售品牌的官方网站,可以依据一位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和浏览行为,来判断其所属的需求客群,并为其动态地、个性化地,去展示他最可能感兴趣的商品和内容。这种“如你所想”的定制化体验,能够极大地提升客户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用专属语言进行沟通与服务
“一刀切”的问题,同样也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市场沟通和客户服务环节。一则内容完全相同的广告,被投放给数百万背景和需求都截然不同的受众,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一套标准化的客服应答话术,被用来应对所有类型的客户问询,也很难让客户感受到真正的理解和关怀。这种“对所有人说同样的话”的沟通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缺乏对客户个体差异尊重的表现。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营销预算,更错失了与不同客群,建立深度情感连接的宝贵机会。当沟通是无差别的时候,它就很难是有效的。
对精细化客群的深度洞察,则能够让企业的沟通和服务,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准和个性化。市场营销团队,可以为每一个核心的需求客群,去量身打造一套独立的、使用其“圈内语言”的沟通策略。针对上文提及的“家庭守护者”客群,所有的营销素材,都将围绕着权威机构的安全碰撞测试成绩、车内空气质量认证等主题展开。而对于“户外爱好者”,其所看到的,则更多是车辆在各种复杂路况下的通过性能展示。同样,在客户服务环节,也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个性化。当系统识别到一位来电的客户,属于“科技尝つま先者”客群时,可以智能地,将其优先分配给那些对车载智能系统理解最深刻、技术能力更强的客服专家来处理。这种针对性的、使用对方语言和逻辑的沟通与服务,能够让客户感觉到“你懂我”,从而建立起更强的品牌偏好。
聚焦高价值客群的战略投入
一个众所周知的商业规律是,并非所有客户,都能为企业带来同等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来自于那一小部分黏性最高、购买力最强的“高价值客户”。他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业务持续增长的压舱石。然而,如果一家企业,对其客户的认知,还停留在笼统的、无差别的层面,那么它就无法准确地识别出,这一小群“关键少数”,究竟是谁,他们又具备着怎样的共同特征。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相对平均地,分配给了所有的客户,而那些最应该被重视、最值得被投入的“宝贵客户”,却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特殊的关注和维系。
通过将客户之声所识别出的“需求客群”,与企业内部的交易数据、利润数据进行交叉分析,一幅极具战略价值的“客户价值地图”,便清晰地呈现在了管理者面前。企业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究竟是哪个需求客群,贡献了最高的利润,拥有最高的复购率,以及最强的口碑推荐意愿。分析结果可能会揭示出,那个“务实差旅者”客群,虽然在总人数上不是最多的,但其客单价和品牌忠诚度,却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客群。这是一个足以影响企业未来走向的、意义重大的战略洞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