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会员忠诚度”,许多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设计一套以积分、折扣、优惠券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在这种传统模式下,用户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一场冷冰冰的数学交易:消费换取积分,积分兑换小利。然而,这种单纯建立在“省钱”基础上的忠诚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竞争对手提供更大的折扣,或者用户对积分兑换的繁琐过程感到厌倦,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去。这种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只企图“绑住”用户的手脚,却从未真正“温暖”过用户的心。关键意见销售(KOS)的出现,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用户忠诚度,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它倡导的,是必须先有深度的人际信任,再有正式的会员关系;先有情感的连接,再有利益的绑定。
积分体系失效:被遗忘的情感与关系
让我们回顾一下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对大多数会员卡的真实感受。我们钱包里塞满了各种品牌的积分卡,手机里下载了无数个商家的应用程序,但我们对这些品牌的忠诚度真的很高吗?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在付款时,顺便出示一下会员卡,累积一些我们自己都记不清、也不太关心何时会过期的积分。这些积分,最终可能只是在某个偶然的机会,兑换掉一张无关痛痒的优惠券。整个过程中,我们感受不到任何来自品牌的、独特的关怀与尊重。我们与品牌的关系,就像与一台自动贩卖机的关系,投入金钱,换取商品,仅此而已。
这种基于交易和积分的会员体系,正在快速地失效。因为它完全忽略了“忠诚”二字背后,最核心的情感与关系因素。它错误地假设,用户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会仅仅因为一点点价格优势而保持长久的信赖。在产品与价格都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这种假设早已不堪一击。用户渴望的,不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优惠,更是精神层面的认可和情感层面的归属。一个无法提供这些情绪价值的会员体系,无论其积分规则设计得多么复杂,最终都难以避免被用户遗忘在角落里的命运。
信任锚点:忠诚始于KOS的个人连接
一个由KOS驱动的新型会员体系,其构建的起点,不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或是一张精美的卡片,而是一个具体的人,以及这个人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来的、牢固的个人信任。在KOS的运营逻辑里,一个用户之所以应该成为品牌的“会员”,不是因为他有资格去获取优惠,而是因为品牌希望“认证”并“巩固”他与KOS之间已经存在的、宝贵的信任关系。因此,在讨论任何会员权益之前,KOS必须已经通过他前期持续、专业、有温度的用户运营工作,成为了用户心中值得信赖的顾问和朋友。
这个前置的信任建立过程,是整个新型会员体系的基石。KOS通过在社交媒体上耐心地解答用户的每一个问题,通过在用户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通过记住用户的个人喜好并在恰当的时候送上关怀,一步步地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当用户发自内心地认可KOS的专业和服务,并对他产生一定的情感依赖时,所谓的“忠诚度”其实已经悄然建立。此时,KOS再顺势邀请用户加入品牌的会员体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个邀请的动作,更像是一次关系的确认,是对用户的一种致谢和嘉奖,而不是一次新的营销推广。
权益重构:从省钱到“身份特权”的转变
传统会员体系的核心是“省钱”,而KOS会员体系的核心,则是让用户感到“有面子”,也就是获得一种独特的、非金钱可以衡量的“身份特权”。这些特权,必须是与KOS的个人化服务紧密绑定的,是竞争对手无法轻易用折扣来复制的。这种权益设计的转变,是从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满足其精神需求,包括被尊重、被优先对待以及获取稀缺信息的渴望。
这些新型的会员权益非常具体。比如,成为高级别会员的用户,将获得他专属KOS的“优先响应权”,他的问题将被置顶,并得到最快、最详尽的解答。再比如,会员将有资格被KOS邀请进入一个更小、更私密的“核心交流群”,在这个群里,KOS会分享一些不对外公开的行业内幕或产品信息。又或者,会员提出的产品改进建议,将被KOS亲自整理,并署上会员的名字,正式提交给公司的产品部门。这些权益,无法用金钱来标价,但它们能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优越感”和“被重视感”,从而建立起远比价格折扣要稳固得多的忠诚度。
从会员到“会友”:KOS主理的社群归属感
新型会员体系的终极形态,是KOS作为“主理人”,围绕着这批忠诚的会员,成功地打造出一个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同好会”或“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KOS的工作重点,不再仅仅是维护品牌与每一位会员之间的“一对一”关系,更是要巧妙地促进会员与会员之间的“多对多”连接。当会员们开始因为共同的身份而相互结识、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时,这个社群就拥有了强大的自我生命力。
KOS会像一个热情的派对主人一样,在专属的会员社群里,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家互动起来。他可能会定期发起“会员故事分享会”,邀请一位会员来讲述他与品牌之间的故事,并引导其他会员进行提问和交流。他也可能会组织一些线上或线下的兴趣小组,比如读书会、观影团等,让拥有共同爱好的会员们,建立起超越产品之外的、更深厚的情谊。当一个会员在这个社群里,不仅能获得来自KOS的专业服务,还能结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会友”时,他离开这个品牌的“迁移成本”就会变得极其高昂。因为他要放弃的,不再仅仅是一款产品或一个优惠,而是一个他深度融入的、有情感寄托的社交圈子。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