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C运营的双重场景:公域的声量与私域的粘性

在用户合作的实践中,“KOC”一词常常被笼统地使用,但这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活跃在不同场域的用户,其价值和功用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一个在开放社交平台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用户,和一个在品牌私密社群中备受尊崇的用户,他们对于品牌的意义截然不同。一个高效的运营体系,需要具备双重场景的思维,清晰地认知这两种用户的区别,并对他们进行差异化的管理与运用,从而让一部分人成为声量放大的“广播站”,让另一部分人成为关系深耕的“根据地”。

公域KOC的价值定位:声量放大的“广播站”

公域KOC,通常是指那些在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者和公开影响力的用户。他们是品牌信息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扩音器。这类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触达广泛受众的能力。当品牌需要快速推出一款新品、宣传一场活动,或是制造一个社会性话题时,公域KOC便能扮演“广播站”的角色,将品牌的声音,迅速传递给那些品牌自身难以直接覆盖的潜在消费者。

与这类用户的合作,其本质更偏向于一种清晰的项目制合作。品牌看重的是他们所拥有的渠道价值和传播效率。合作的评估标准也因此更加外显和数据化,例如内容的观看量、互动率以及覆盖人群的画像。品牌的目标,是借助他们在公域平台上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换取最大化的品牌曝光和市场声量。

在合作过程中,品牌与公域KOC的关系,更像是一种高效、专业的服务协作。双方围绕着具体的内容任务进行沟通,追求的是传播效果的达成。他们是品牌在公共舆论场上的盟友,是品牌营销战役中,负责冲锋、扩大战果的关键角色。他们的存在,解决了品牌“如何让更多人听到我”的问题。

私域KOC的价值定位:关系深耕的“根据地”

与公域KOC相对应,私域KOC则是品牌在自己可控的“一亩三分地”里,精心培育起来的核心粉丝。他们可能在公开的社交平台上名不见经服,甚至没有任何粉丝,但他们在品牌的专属社群、会员俱乐部或APP中,却拥有极高的人格信誉和内在影响力。他们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传播的广度,而在于关系的深度和社群的粘性。

私域KOC扮演的是品牌“根据地”的守护者和建设者。他们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内而非对外。在品牌社群中,他们会主动回答新成员的提问,分享自己对产品的深度使用技巧,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和温暖其他用户,营造出一种积极、互助的社群氛围。他们是品牌文化的践行者和社群秩序的稳定器。

品牌与私域KOC的关系,是一种基于长期信任和情感连接的伙伴关系。品牌看重的是他们的忠诚度、产品理解深度以及在核心圈层内的表率作用。与他们的合作,往往不是以单次内容任务来衡量,而是通过长期的、持续的互动和激励来进行。他们的存在,解决了品牌“如何让用户留下来,并且更爱我”的问题。

KOC运营的双重场景:公域的声量与私域的粘性

两类KOC的筛选差异:从影响力到忠诚度的考量

由于价值定位的根本不同,品牌在筛选这两类KOC时,所采用的标尺和考量维度也截然有别。这是一个“选拔标准”的问题,错误的标准会导致资源和期望的错配。

在筛选公域KOC时,品牌的视角是向外的。考量的重点在于一系列可被量化的外在指标。例如,这位用户的粉丝数量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这些粉丝的画像是否与品牌的目标客群相符。他过往内容的平均互动水平如何,其内容风格与品牌调性是否契合。整个筛选过程,更像是在评估一个“广告渠道”的投放价值,核心问题是“他能否高效地触达我想要的人群?”。

而在筛选私域KOC时,品牌的视角是向内的。考量的重点,转变为一系列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得出的内在品质。品牌会关注一个用户在社群内是否乐于助人、言行是否理性客观、对产品的理解是否超越常人、是否能够持续地贡献有价值的讨论。这些品质,与他在公域有多少粉丝毫无关系。筛选的核心问题是“他是否是我们可以信赖的、能代表我们与用户沟通的品牌知己?”。

协同运作的策略:声量与粘性的相辅相成

一个成熟的品牌,不会单纯地只倚重某一类KOC,而是会建立一个让两类KOC协同运作的体系,让“声量”与“粘性”相辅相成。公域KOC和私域KOC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品牌长远发展的不同需求,形成一种高效的配合。

一个典型的协同场景是:品牌首先通过与一批公域KOC的合作,在市场上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迅速吸引来海量的关注和新用户。这些新用户,如同被广播站的声音吸引而来的访客,对品牌充满了好奇。此时,仅仅有声量是不够的,如何将这些短暂的关注,转化为长期的关系,便成为下一个挑战。

在这个阶段,私域KOC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品牌会将这些被公域KOC吸引来的新用户,引导至自己的私域社群中。在社群里,私域KOC们会扮演好主人的角色,用他们深度的产品知识、热情的服务态度,去解答新用户的种种疑问,让他们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和社群的归属感。公域KOC负责“开口”,将人流带到门前;私域KOC负责“留人”,将客人迎进家中并悉心招待。通过这种协同运作,品牌既收获了市场的广度,又沉淀了用户的深度,构建起一个健康而稳固的口碑生态。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0241

(0)
上一篇 22小时前
下一篇 22小时前

相关推荐

  • KOC培育的内部协同:品牌多角色支持体系的构建

    对核心用户(KOC)的培育与激励,其工作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单个岗位的能力范畴。在许多实践中,这项工作常由一位运营人员一肩挑起,既要负责情感维系,又要指导内容创作,还要协调内部资源,常常力不从心。一个更为成熟和高效的运作体系,懂得将这项工作进行内部分解,视之为一场需要多方协同的“团队运动”。通过在品牌内部设立不同的支持角色,各司其职,共同面向用户,才能构建起…

    22小时前
  • KOC个人品牌的共生成长:一种超越任务的培育新模式

    传统的KOC培育,其重心往往局限于如何让用户更好地完成品牌布置的内容任务。这种模式虽然直接,但其视野也相对局限。一种更具深度和长远价值的培育思维,是将目光从单次的“任务表现”上移开,转向对KOC“个人品牌”的长期投资与共建。在这种模式下,品牌不再仅仅是任务的发布者,更像是用户的“事业合伙人”与“成长孵化器”。双方的目标,是共同将KOC打造为在特定领域内更具影…

    22小时前
  • KOC内容的二次生命:发掘存量作品的培育与激励价值

    在常规的用户内容合作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内容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一篇内容在发布并经历过初期的热度后,其价值似乎便消耗殆尽,品牌与用户的注意力也随之转向下一个全新的创作任务。然而,这往往忽略了那些优质存量内容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一种更具深度的运营思维,是把每一篇已发布的优质内容,都看作一颗有待被再次激活的种子,通过对这些存量内容的挖掘、优化与再创作,赋予其“…

    22小时前
  • KOC社群的“游戏化”运营:激发群体创作的内在活力

    当品牌将一群有潜力的用户(KOC)聚集在一起后,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持续创作的热情,是一个核心的运营课题。传统的、由品牌方自上而下进行“教导”的模式,有时会显得枯燥,难以调动用户的内在积极性。一种更具活力的方式,是将整个培育过程,设计成一场有趣的游戏。品牌不再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是成为“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与“活动氛围”的维护者,通过搭建一个让用户之间可以相互…

    22小时前
  • 释放KOC创作潜能:系统化的培育支持方法

    许多与品牌合作的用户,他们拥有饱满的热情与真实的体验,但其内容创作的技巧与资源,未必能完全匹配他们的表达欲。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品牌仅仅将用户视为内容的产出者,而忽略了其作为创作者的成长潜能。一个更具远见的运营体系,会主动承担起“赋能者”的角色,为用户搭建一套系统化的培育支持框架。这套框架如同一副坚实的“脚手架”,能够帮助有潜力的用户,突破自身局限,攀上更高的…

    22小时前

联系我们

021-3101 1810

邮箱:marketing@diact.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联系邮箱
marketing@diac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