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KOC运营,并非依赖偶然的发现,而是源于一套设计精良、可重复执行的流程。一个普遍的认知是,有价值的KOC广泛存在于开放的公共平台和品牌自有的私域社群中。然而,在不同环境中,用户的特质和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效的运营工作,要求不能使用单一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用户。它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首先界定在不同场景下,什么样的用户是品牌所需要的,然后通过系统化的步骤去发现、评估并最终将其吸纳进合作体系。
筛选标准的界定:区分公域与私域的KOC标尺
在启动任何KOC寻找工作之前,首要的工作是建立一套清晰、可衡量的筛选标准。这套标准如同标尺,它定义了“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要找的KOC”,避免了后续工作的盲目性。重要的是,这把标尺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根据“公域”和“私域”这两个不同的用户来源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因为在这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用户的核心价值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对于来源在公域平台的KOC,筛选标准更侧重于其已经展现出来的外部影响力及内容创作能力。评估的重点会包含几个方面。其一,是其内容的垂直度与专业性,即他是否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并能持续产出有深度的见解。其二,是其公开的互动质量,观察其评论区的氛围是健康的讨论还是无意义的附和。其三,是其过往内容的商业化程度,一个商业合作痕迹过重的用户,其发言的可信度在其他消费者眼中会相应降低。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衡量一个公域用户能否成为有效KOC的基础。
对于来源在品牌私域社群的KOC,筛选标尺则会发生变化,其重心从外部影响力转向了内部的忠诚度与贡献度。这里的评估标准会更关注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连接深度。例如,用户的购买记录、在官方App或社群中的活跃时长、以及他是否频繁地帮助其他用户解答疑问。一个在社群里被大家公认为“热心肠”和“活雷锋”的用户,即便他在公域平台没有任何粉丝,其在私域内部的影响力和信任度也可能极高。此外,他向官方提交建议的质量和频率,也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
目标池的构建:系统化的KOC信息捕捉
在明确了筛选标准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依据标准,有系统地去捕捉候选人信息,将他们纳入一个统一的“目标池”中进行管理。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区分公域和私域,采用不同的信息捕捉方法。系统化的操作能够确保捕捉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避免遗漏有价值的人选。
在公域平台,信息捕捉工作更像是在进行主动的网络信息搜集。运营团队会围绕与产品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词,在各大社交媒体、论坛和内容平台进行定期搜索。例如,搜索“某款车型长期使用感受”、“新手选购某类产品的注意事项”等,然后逐一浏览搜索结果,将那些内容质量高、互动真实的创作者作为初步候选人。其个人主页链接、代表作品链接和初步的评估标签会被记录下来,放入目标池数据库。使用一些舆情监测工具,也可以帮助发现那些在公开讨论中频繁被提及、观点被广泛引用的用户。
在品牌的私域范畴内,信息捕捉则更依赖于对内部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运营人员需要定期梳理社群的聊天记录,关注那些发言积极、观点独到、乐于助人的用户,并将其标记为潜在候选人。调取品牌自有App或小程序的后台数据,通过设定的规则筛选出“高频互动用户”、“高分任务完成用户”、“历史购买频次高的用户”等。客户服务部门的记录也是一个宝库,那些曾经提出过深刻见解或尖锐批评的用户,同样是极具价值的候选对象。这些来自内部渠道的信息,会被整理并录入目标池,与来自公域的人选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这两种并行的捕捉路径,一个丰富且多元的KOC目标池就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池子里的每一个候选人,都附带着明确的来源标签(公域或私域)和初步的评估记录。它是一个动态的数据库,运营团队会持续不断地向其中添加新的候选人,并对已有的人选进行信息更新。这个目标池的建立,标志着KOC发掘工作从“随缘偶遇”进入了“系统化运作”的阶段,为后续的精细化评估提供了充足的备选对象。
价值的验证:对候选KOC的深度评估
进入目标池,仅仅意味着一个用户具备了成为KOC的潜力,但这并不等同于他就是最终的合适人选。在进行正式接触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候选人进行更深度的价值验证。这个环节旨在排除那些表面光鲜但实际价值不符的人选,确保最终纳入合作体系的KOC是名副其实的。验证的过程,同样需要根据候选人的公域或私域来源,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对于来自公域的候选人,验证工作的重点是其言论的“长期一致性”和“真实性”。运营团队会投入时间,回溯该用户过往更长时间段内发布的内容。观察他对于同一个产品或话题的态度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一个观点摇摆不定,或者只在特定时间段集中发布赞美内容的用户,其可信度就需要打上问号。此外,还需要细致观察其粉丝构成与互动细节,判断是否存在数据虚假的可能性。这个过程类似于一种“背景调查”,目的是确认其公开形象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对于来自私域的候选人,验证工作的重点则在于评估其“沟通能力”和“合作意愿”。因为这些人虽然忠诚度高,但不一定具备良好的对外表达能力或参与品牌共创的意愿。验证的方式通常是发起一次非正式的、一对一的沟通。运营人员可以以“用户调研”或“感谢您的宝贵建议”为由头,与其建立联系。在交流中,可以观察对方的语言逻辑是否清晰、对品牌的理解是否深刻、以及对于参与品牌活动的态度是积极还是保留。有时,也可以设置一个微型的“测试”,比如邀请他加入一个新品体验的内部测试群,观察他在群内的表现和贡献。
融入与激活:新晋KOC的引导路径差异
当一名候选人通过了所有筛选和验证环节,就意味着他即将正式进入品牌的KOC合作体系。然而,这并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另一段合作旅程的开始。如何引导这些新晋的KOC顺利融入,并有效地激活他们的价值,其路径也需要根据他们的来源进行区分。因为来自公域和私域的KOC,他们初始的能力、心态和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从公域吸纳的KOC,他们通常已经拥有成熟的内容创作流程和个人品牌风格。对他们的引导,重点不在于“教他们做什么”,而在于“同步彼此的规则和目标”。融入过程的核心,是进行一次详尽的沟通,向他们清晰地介绍品牌的价值观、沟通的底线和本次合作希望达成的效果。品牌方需要尊重其已有的创作风格,给予其充分的创作空间,避免过度的干涉。激活他们的价值,更多的是通过提供独家信息、首发体验权或有趣的创意主题,来激发他们将自身影响力与品牌信息点进行有机结合的创作欲望。
对于从私域培育起来的KOC,他们的融入和激活路径则需要更多的“扶持”和“赋能”。这些人可能首次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内心可能存在不自信。因此,融入过程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品牌方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基础的内容创作培训,比如如何构图、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标题等。在他们首次尝试公开发布内容时,运营团队需要给予全程的陪伴和支持,并动用官方资源为其作品进行推广,帮助他们建立最初的信心。激活他们的价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参与内部小范围分享,到尝试在公开渠道发声,逐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放大他们的影响力。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