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现代企业,都将“提升客户体验”作为一项核心的战略目标。然而,“客户体验”本身,是一个极其宏大、模糊且复杂的概念。它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容器,里面装满了客户与企业互动的方方面面,这使得企业在试图改善它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只能采取零敲碎打、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不同部门的团队,各自在自己负责的一小块领域里努力,却因为看不到完整的全局,导致行动难以协同,效果也大打折扣。一个成熟的客户之声解决方案,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的“解构工具”,将这个笼统、混沌的“客户体验”概念,清晰地、有条理地分解为几个核心的、可被独立分析和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让企业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结构化的方式,去审视、衡量和优化客户的完整体验。
解析核心载体:产品体验
客户与一家企业发生关系,其最核心、最直接的载体,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实体产品或数字化服务。这是客户花费金钱所换取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构成其整体体验的基石。对于一位车主而言,产品体验体现在车辆的动力响应是否顺畅、内饰的材质触感是否舒适、车机系统的操作是否符合直觉。对于一位零售顾客来说,产品体验则体现在一件衣服的剪裁和面料、一次线上购物网站的加载速度和浏览逻辑、或是一款手机应用的稳定性和易用性。可以说,产品体验是整个客户体验大厦的地基。如果这个地基不稳,例如产品本身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频繁出现质量问题,或是核心功能难用至极,那么无论企业提供多么热情周到的服务,或是进行多么精彩纷呈的品牌宣传,都很难从根本上挽回客户的负面观感。
客户之声体系能够帮助企业,从海量的、混杂的反馈信息中,精准地“剥离”出所有与产品本身直接相关的声音,并对其进行深度解析。系统能够自动地将这些反馈,按照产品的不同属性和模块,进行智能化的分类和聚合。它能够清晰地揭示出,关于某款车型的所有讨论中,用户对于其“外观设计”、“内部空间”、“燃油经济性”和“智能驾驶”等不同维度的具体评价和情绪。它所提供的洞察,是极其具体和可被执行的。它不会笼统地告诉研发团队“用户对车机系统不满意”,而是能够明确地指出“大量用户抱怨,在特定手机型号下,蓝牙连接的稳定性存在问题”。这种直达细节的洞察力,使得产品和研发团队,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那些用户最关心、抱怨最集中的具体功能点上,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从而确保产品体验的每一次迭代,都精准地回应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解析互动过程:服务体验
在核心的产品之外,包裹着一层由无数次“互动”所构成的体验层,这就是服务体验。它涵盖了客户与企业发生接触的全部过程,从最初接触销售人员时的沟通氛围,到下单支付流程的便捷程度,从物流配送的效率和透明度,到遇到问题时寻求客服帮助的响应速度,再到最终享受售后维修或退换货服务的顺畅与否。这些由“人”和“流程”共同构成的互动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位客户对企业的情感温度。一款再好的汽车,也可能因为一次粗鲁无礼的销售经历,而让客户心生厌恶;一次完美的网购,也可能因为一个繁琐、推诿的退货流程,而让客户彻底失望。服务体验,是企业运营能力和客户关怀理念最直接的试金石,它深刻地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之声为系统化地衡量和管理这条漫长的服务链条,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客户在不同服务触点的反馈进行专项分析,企业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哪些环节是自己的“加分项”,哪些环节又是亟待改进的“重灾区”。数据可能会显示,某家汽车经销商的维修技术水平备受好评,但其服务预约的电话却极难打通。也可能揭示出,某个零售品牌的门店导购虽然专业热情,但其线上客服的应答却常常答非所问。当这些服务体验中的优势和短板被清晰地定位之后,企业的改进方向就变得一目了然。它可以将那家优秀经销商的服务流程,提炼为标准化的最佳实践,向全国推广;同时,投入资源去优化那个备受诟病的电话预约系统。通过这种持续的、基于真实反馈的诊断和优化,企业能够确保其为客户提供的整体服务流程,是顺畅、高效且充满关怀的。
解析感知形象:品牌体验
在产品和服务这两个相对具象的体验层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为抽象,但影响力同样深远的体验层,这就是品牌体验。它关乎客户对于一个品牌的整体感知、印象和情感联想,是由企业的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价值主张、社会责任表现以及在大众舆论中的口碑形象,共同塑造而成的。客户是否觉得这个品牌是值得信赖的、诚实的?它的形象是年轻时尚的,还是沉稳过时的?它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否与客户自身的信念相符?一个积极、正面的品牌体验,能够为企业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情感账户”,当产品或服务偶尔出现瑕疵时,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会更容易获得客户的理解和谅解。反之,一个负面的品牌形象,则会像一片乌云,笼罩在该企业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之上,让客户从一开始就带着偏见和不信任。
客户之声,是测量这种无形的品牌体验最直接、最真实的工具。它能够捕捉到,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下,消费者是如何谈论一个品牌的,他们会自发地将这个品牌与哪些词汇和感受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全网口碑的持续监测和分析,企业的市场和公关团队,能够实时地了解自身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健康状况。分析可以揭示出,一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之后,品牌的正面声量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它也能识别出,消费者在提及该品牌时,联想度最高的几个关键词,是“品质可靠”、“设计出色”,还是“价格昂贵”、“服务滞后”。这种来自市场的真实镜像,能够帮助企业检验其品牌策略的有效性,及时调整那些与市场认知脱节的沟通信息,并主动地去管理和引导那些可能损害品牌形象的负面舆论,从而精心维护好这份宝贵的无形资产。
洞悉整体:体验支柱的联动效应
将客户体验清晰地解构为产品、服务和品牌这三大支柱,并对它们进行独立的分析和优化,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如果止步于此,企业对客户体验的理解,依然是片面的。因为在客户的真实感受中,这三大支柱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一次糟糕的产品体验(例如,新买的汽车频繁出现异响),必然会触发一次服务体验(联系售后进行维修);如果这次服务体验的过程,又是充满了推诿和拖延,那么客户对于整个品牌的信任和好评(品牌体验),就会受到双重的、致命的打击。反之,一次极其出色、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户对于某个产品小瑕疵的不满。如果企业的不同部门,依然只盯着自己负责的那一小块,产品团队只看产品反馈,服务团队只看客服记录,他们就无法洞察到这些至关重要的“连锁反应”。
一个真正成熟的客户之声应用,其最终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将这三大支柱的洞察进行“整合”,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动关系。系统能够通过对用户旅程的完整追踪,清晰地描绘出,一个最初的“因”,是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果”。它能够用数据证明,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产品设计缺陷,却是导致售后服务成本高企和品牌口碑下滑的“万恶之源”。它也能够发现,某句深入人心的品牌广告语,在显著提升品牌好感度的同时,也因为拉高了用户的期望值,而导致了后续服务环节的投诉率上升。这种能够洞悉全局、洞察因果的整合性视野,是实现客户体验系统性管理和优化的前提。它能够推动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让大家不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能够共同去解决那些跨部门的、根源性的复杂问题,从而实现客户完整体验的整体性、根本性提升。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