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商业决策时,企业常常会提到“我们的客户”这一概念,仿佛面对的是一个需求统一、偏好相近的同质化群体。产品为“平均用户”而设计,营销向“大众市场”而呐喊,服务流程则力求标准化。然而现实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平均用户”,真实的客户群体是由许多个性和需求迥异的子群体构成的。若始终用一种方式去满足所有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无法让任何人真正满意。客户之声的深层价值,就在于帮助企业穿透整体的喧嚣,识别并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群体,从他们的差异化需求中找到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增长的钥匙。
“平均用户”的模糊形象
在追求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传统商业模式中,企业习惯于依赖整体性的数据指标来指导运营,这便催生了“平均用户”这一模糊的形象。产品研发部门会根据整体销量和最常见的反馈来决定下一代产品的功能取舍,市场部门会根据宽泛的人群标签来投放广告,客服部门则会设计一套标准流程来应对最高频的问题。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为了用最经济的方式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求,但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出一些“四平八八稳”却“毫无亮点”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一款汽车为了同时迎合追求操控的用户和注重舒适的家庭用户,可能会在两者之间做出诸多妥协,最终变得两头都不突出,无法让任何一方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这种聚焦于“平均用户”的策略,其最大的风险在于会主动忽略掉那些非主流但规模依然可观的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而将这部分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一家主流的服装零售商,如果其所有产品的版型都只为所谓的“标准身材”而设计,那么身材偏胖或偏瘦的消费者就会感到被忽视,她们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自然会流向那些专注于大码或小码服饰的垂直品牌。当企业只盯着市场的中心地带时,那些更灵活、更专注的竞争者就会从边缘地带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可以说,“平均用户”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幻象,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对它的过度迎合,往往是企业失去特色、走向平庸的开始。
分辨声音中的不同群体
一个强大的客户之声解决方案,其能力远不止于汇总和分析所有声音的总量与平均情感,它更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类学家一样,从海量的、非结构化的用户讨论中,识别出其中隐藏的不同“部落”或“族群”。这种识别并非基于企业预设的简单人口统计学标签,而是基于用户在真实表达中所展现出的行为特征、语言习惯和价值偏好。例如,在汽车相关的舆论场中,系统能够自动发现并区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一个群体频繁使用“零百加速”、“底盘调校”等专业术语,他们活跃在性能车论坛,这是典型的“性能爱好者”;另一个群体则反复讨论“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后备箱空间”和“车内空气质量”,他们更多出现在家庭生活类的社交媒体上,这是清晰的“家庭用户”画像。
这种基于用户真实言论的群体划分,能够构建出远比传统市场调研更加生动、立体和准确的用户画像。除了语言风格,系统还能根据用户关注的核心议题来进行聚类。在对一家零售品牌的讨论中,一部分用户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折扣”、“优惠券”、“会员积分”展开,这是一个“价格敏感型”群体;而另一部分用户则更关心“产品材质是否环保”、“包装是否过度”、“品牌是否尽到社会责任”,这是一个“价值导向型”群体。通过对这些内在动机和关注点的深度挖掘,企业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客户群体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多个诉求各异的价值部落所构成。
倾听每个群体的独特心声
在成功地将模糊的“大众”识别为一个个清晰的“部落”之后,客户之声解决方案便能实现对每一个群体进行独立的、有针对性的深度倾听。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暂时屏蔽掉其他群体的声音干扰,专注于理解某一个特定群体的独特需求和痛点。对于上面提到的“性能爱好者”群体,分析可能会显示,他们对车辆的动力系统普遍满意,但对原厂刹车性能的抱怨却不绝于耳。而对于“家庭用户”群体,他们可能对车辆的性能毫无感觉,但却对“后排缺少USB充电口”这个问题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这种针对特定群体的独立分析,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份清晰的、按优先级排序的需求清单。对于零售商而言,在倾听“价格敏感型”群体的声音时,可能会发现他们最大的痛点是“促销规则过于复杂难懂”。而在倾听“价值导向型”群体的声音时,则会发现他们虽然欣赏品牌的可持续理念,但却对“部分商品依然使用非环保材料”感到失望和不解。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反馈,对于只看整体数据的企业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噪音,但对于能够进行群体细分的企业来说,却是通往精准运营和个性化服务的藏宝图。
制定因人而异的业务策略
对不同客户群体独特心声的深刻理解,最终将驱动企业从“一刀切”的粗放式运营,迈向“因人而异”的精细化战略。那家汽车制造商在了解到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后,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和配置组合。例如,它可以为“性能爱好者”们推出一个包含高性能刹车系统和运动外观套件的“运动选装包”,同时为“家庭用户”们设计一个包含后排娱乐系统和更多储物空间的“家庭选装包”。这种做法,远比试图用一款标准配置的车型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要有效得多。
这种精细化的策略同样适用于营销和沟通。企业无需再用一套统一的广告语去面对所有人,而是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画像定制不同的沟通内容和渠道。针对“性能爱好者”,可以在专业的汽车媒体上投放强调驾驶乐趣和技术实力的内容;而针对“家庭用户”,则可以在亲子类的社交平台上,通过温馨的家庭故事来传递安全、舒适和实用的产品价值。当每一个消费者群体都感觉这个品牌正在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说着他们关心的话题,并提供着他们需要的产品时,一种深度的情感连接和品牌认同感便由此建立。这正是从共性走向个性,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