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客户的想法,企业通常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主动地“问”,例如发出满意度问卷、进行用户访谈或者组织焦点小组;另一种则是被动地“听”,即去观察和收集用户在社交媒体、专业论坛等公开渠道上自发的讨论。长期以来,许多企业都倾向于依赖其中某一种方式,或者将两种方式割裂开来独立运作。然而,单独依赖任何一种方式,都如同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所看到的画面必然是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客户之声(VoC)解决方案的现代核心理念,正是在于将“问”与“听”这两种看似独立的行为,进行系统性的融合,通过两种视角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描绘出一幅远比单一方式更加立体、真实和全面的客户画像。
只“问”不“听”的认知偏差
长期以来,以调研问卷为代表的主动“问询”,是企业获取客户反馈最主流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它结构清晰,易于量化,能够针对企业当前最关心的问题,获取到直接的回答。然而,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首先,问卷本身就是由企业设计的,这意味着企业只能得到自己“想问的问题”的答案,而对于那些企业未曾意识到的、存在于问题之外的潜在议题,则一无所知。其次,会主动花费时间填写问卷的,往往是那些体验极好或者极差的“两极”用户,而大量持中间态度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音则在这种模式下被忽略了。
完全依赖这种主动问询的方式,会让企业陷入一种“认知偏差”的风险之中。管理者可能会因为看到一份看似漂亮的满意度调研报告而感到安心,却没有察觉到,在公开的网络空间里,一场关于产品某个核心功能缺陷的“吐槽大会”正在悄然兴起。企业也可能根据问卷结果,投入巨大资源去优化一个用户评分较低的功能,但事后才发现,用户虽然给这个功能打了低分,但其实在日常中很少使用它,他们真正关心的痛点,企业根本就没有问到。这种只“问”不“听”的模式,就像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进行对话,虽然高效,却也隔绝了来自外部世界的、更广阔的真实声音。
“听”见那些未经修饰的真实
与主动“问询”相对应的,是“被动聆听”用户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讨论。这种聆听,主要聚焦于那些并非直接说给企业听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自发交流。在这些场景下,用户的表达是完全未经修饰的,他们会使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分享最真实的使用场景,流露最直接的情绪。在这里,企业能够听到用户给产品起的各种昵称,了解到他们为了解决某个产品的小毛病而发明的各种“民间偏方”,还能洞察到他们对于品牌文化和价值观的真实看法。这些信息,是任何设计精巧的问卷都无法获取的、极其宝贵的定性资料。
“被动聆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发现”能力。它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那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和机会。例如,一家汽车企业可能通过聆听,发现有大量用户在讨论如何将自己的车辆改装成一个移动的露营基地,这背后就揭示了一个关于“轻度越野和户外生活”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一家零售企业也可能通过聆预,洞察到用户对于某种环保包装材料的自发性好评,从而意识到“可持续性”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品牌传播点。这些源自真实世界、在企业预设问题范围之外的发现,是帮助企业跳出固有思维,实现产品创新和品牌突破的重要灵感来源。
用“问”来量化和深化已知问题
当然,仅仅依赖“被动聆听”也存在其局限性。虽然它善于“发现”,但对于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却难以进行精确的“衡量”。在论坛上看到有几位用户在集中抱怨某个问题,但这究竟是少数人的个别现象,还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系统性缺陷?这时,主动“问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能够将“被动聆听”中所发现的定性线索,转化为可以被精确量化的定量数据,从而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诊断和确认。
当客户之声系统通过“被动聆听”,识别出用户对于某个新上线的手机应用功能存在普遍的“操作繁琐”的抱怨后,产品团队就可以立刻设计一个针对性的微型问卷,并通过应用内推送的方式,精准地投放给使用过该功能的用户。通过这个问卷,团队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到底有多大比例的用户感觉到了不便,他们认为最繁琐的是哪几个具体步骤,以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使用意愿。这种将“聆听”中发现的议题,通过“问询”来进行量化和深化的做法,为后续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依据,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问”与“听”的协同效应
一个成熟的客户之声体系,其最终的形态,必然是“问”与“听”两种模式的深度协同与无缝循环。它不再是将舆情监测和市场调研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来运作,而是将两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种强大的“侦测-验证-再侦测”的闭环。在这个闭环中,“被动聆听”永远像一个警惕的雷达,在广阔的市场中持续扫描,负责发现新的信号、新的趋势和新的问题;而“主动问询”则像一支精准的勘探队,在雷达发现异常信号后,立刻跟进,进行深度的钻探和测量,明确问题的具体位置、规模和价值。
这个协同循环,使得企业对客户的理解,兼具了广度与深度。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聆听”,发现近期用户对于“智能化服务”的期待日益增高,这是一个宏观的趋势信号。随后,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询”,去具体探究,用户所期待的“智能化服务”,究竟是指更聪明的语音助手,还是更主动的保养提醒,抑或是更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在根据问-“询”-结果推出相应服务后,企业又可以回到“聆听”模式,去观察市场对这项新服务的真实、自发的反馈,并开启新一轮的优化循环。这种“问”与“听”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启发的协同作用,能够确保企业对客户的认知,永远保持在最全面、最深入、最前沿的状态。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