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那些最好用的产品、最舒心的服务,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好像特别“懂你”,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仿佛是为你量身定做。这种“懂”,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产物。然而,对于一个庞大的企业来说,如何去“懂”成千上万的客户?客户之声解决方案,正是连接企业与海量用户同理心的桥梁。它让大规模的“人性化”成为可能,帮助企业放下内部视角,真正地从鲜活的个体需求出发,去设计和优化每一个与用户相关的环节。
回归以人为本的创新起点
在许多企业中,创新的起点常常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工程师团队可能会因为掌握了一项领先的技术,而开始思考“我们能用这项技术去做点什么?”;产品部门也可能因为看到竞争对手推出了某个新功能,而决定“我们也必须跟进”。这种由技术或竞争驱动的创新模式,其风险在于,它很容易催生出一批技术上很先进、功能上很齐全,但用户却并不真正需要、甚至觉得难用的产品。这就如同厨师只顾炫耀自己的刀工,却不关心食客的口味,最终做出的菜肴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一个真正有效的客户之声体系,倡导将创新的起点进行根本性的扭转,即从“我们有什么”,转变为“用户缺什么”。它要求企业首先通过系统性的聆听,去深入洞察和理解用户在真实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所遇到的挫折、不便和未被满足的渴望。当大量的用户都在抱怨现有市场上的所有产品都无法解决他们的某个特定难题时,这个“难题”就成为了最具价值的创新起点。企业可以据此调动自己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力量,去有针对性地开发解决方案。这种源于真实人类需求的创新,从一开始就确保了其最终成果具有坚实的用户价值基础。
用真实反馈检验设计构想
在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流程中,一个新产品或新功能的设计,往往是在项目初期,基于有限的调研和大量的内部假设来完成的。随后,团队会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测试,直到产品最终上市的那一天,才能第一次接受市场的真实检验。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G见,它像一场巨大的赌博,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最初的那些假设上。一旦最初的构想与用户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那么后续的所有投入都可能付诸东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客户之声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加敏捷、低风险的迭代式设计验证方式。它使得企业不再需要“闭门造车”数年。企业可以先快速开发出一个包含核心功能的简化版产品,并将其投放给一部分早期用户进行试用。随后,客户之声系统会立刻开始扮演“大规模即时测试员”的角色,全天候地收集这些真实用户对于新设计的反馈、抱怨和建议。这些一手的数据,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设计构想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设计团队可以依据这些反馈,快速地对构想进行修正、优化,然后再次进行测试,如此循环往复。这个过程,是用海量的真实证据,去逐步替代少数的内部假设,从而让产品的设计在走向市场的每一步都更加稳健。
审视端到端的完整体验链
消费者与一个品牌的互动,并非仅仅发生在购买或使用产品的那个孤立时刻,而是一条由无数个前后相连的“触点”所组成的完整体验链。这条链条始于他第一次从朋友口中听说这个品牌,延伸至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广告、访问官方网站、与销售人员沟通、下单购买、拆开包装、初次使用、寻求客服帮助,乃至最终向他人推荐或抱怨的全过程。许多企业在优化体验时,常常只关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比如只关心产品本身好不好用,或是只关心客服电话接得快不快,却忽略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体验。
客户之声系统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帮助企业跳出局部的、孤立的视角,去整体地、连贯地审视这条端到端的体验链。通过对用户反馈的深度分析,系统可以清晰地描绘出用户在这条漫长旅程中的“情绪地图”,看到他们在哪个环节感到愉悦,又在哪个环节感到了困惑与挫败。分析可能会发现,虽然产品本身广受好评,但大量用户都在抱怨其购买前的金融方案介绍过程过于复杂;或是产品的功能很强大,但随机附带的纸质说明书却极不清晰,导致用户上手困难。这种全局性的审视,推动着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打破壁垒,协同合作,去修复那些断裂的体验链条,确保用户在与品牌互动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顺畅与关怀。
打造持续学习与进化的产品
在过去,一个产品在被设计和制造出来之后,它的生命周期就似乎已经“定型”了。它作为一个静态的、不会再改变的物品,被销售给消费者。然而,在软件和智能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观念已经变得不合时宜。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新的技术在不断涌现,竞争对手也在不断进步。一个在发布之日堪称完美的产品,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在一年之后就可能显得落伍。品牌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具备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
客户之声系统正是驱动这种持续进化的核心机制。它为产品提供了一条源源不断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输入流。通过持续分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新用法和新需求,企业能够获得关于产品未来进化方向最宝贵的建议。这条信息流,驱动着企业通过定期的软件更新、服务升级和下一代硬件的改良,来不断地响应用户的期待。在这个模式下,产品不再是一个交付后就完结的“项目”,而更像是一个与用户共同成长的“生命体”。它能够持续地从用户的使用中学习,并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在漫长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对用户的吸引力和价值。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