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家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最常见的困境莫过于“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和资源永远不够”。产品团队有长长的功能列表要开发,市场团队有眼花缭乱的活动要举办,每个项目看起来都很紧急、很重要。在缺乏统一判断标准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陷入资源分散、多线作战的泥潭,最终事倍功半。客户之声解决方案,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核心管理难题而存在。它提供了一把最客观、最公正的标尺,帮助企业在众多的待办事项中,清晰地识别出什么才是客户最关心的、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实现精力的聚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战略资源分配困局
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同的部门都会基于自身的视角,认为自己手头的工作是公司当前最核心、最紧急的任务。例如,产品研发部门可能会认为,攻克某项技术难题、推出一个行业领先的新功能是当务之急;市场营销部门则可能坚信,立刻启动一场大规模的品牌宣传活动,对于提升市场知名度至关重要;而客户服务部门可能觉得,优化那套陈旧的投诉处理流程,才是解决眼下客户流失问题的关键。当每个部门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最重要时,整个组织就会失去统一的行动方向。
这种缺乏清晰优先级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被“撒胡椒面”一样地分散到各个角落。每个项目都分到了一点预算和人力,但没有哪个项目能够获得足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集中的资源支持。团队成员不得不在多个任务之间频繁切换,疲于奔命,却很难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企业看似同时在推进很多事情,但每件事情都进展缓慢、效果平平,整体上陷入了一种“忙碌的停滞”状态,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以用户体感为最终衡量标尺
要从这种“优先级混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超越部门利益和个人主张的、统一的、客观的判断准则。这个准则必须能够公正地衡量出,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所有待办事项中,哪一件的真实价值最高。在所有可能的准则中,最有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这件事对于客户的实际体验和感受,能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我们将这个标准称为“用户体感”。一件事情的优先级,不应该取决于它在公司内部的声音有多大,而应该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用户的痛点,或满足用户的渴望。
客户之声解决方案,正是将这个抽象的准则,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数据工具。它通过对海量用户反馈的分析,能够量化地评估出不同问题在用户心中所造成的“痛苦指数”,以及不同潜在需求在用户心中的“渴望指数”。它能清晰地告诉管理者,相较于增加一个锦上添花的新功能,修复那个导致应用频繁闪退的程序缺陷,能够挽回的用户好感度和满意度要高出数倍。有了这样一把以“用户体感”为刻度的标尺,企业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就有了统一的排序依据,决策过程会变得简单而高效。
决定优先修复哪个已知问题
让我们先从“解决问题”这个防御性的层面来看优先级的确立。任何一家企业,其产品和服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技术部门的待办清单上,罗列着数十个已知的软件程序漏洞;工程部门的工作手册里,记录着好几项待改进的硬件设计缺陷;服务部门的流程图上,也标记了多个运转不畅、效率低下的环节。在修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团队必须做出选择:先从哪里下手?是先修复那个技术上更复杂、但影响用户较少的深层问题,还是先处理那个技术上很简单、但每天都在困扰大量用户的表层问题?
客户之声系统通过对所有用户抱怨声量的分析,为这个选择提供了清晰的答案。它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在所有已知的问题中,哪些是用户提及频率最高、负面情绪最强、甚至被用户直接作为“想要放弃使用”的主要理由的。分析结果可能会显示,某个深层的技术漏洞虽然理论上很严重,但在真实用户中触发的概率极低;而另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界面交互问题,却因为每天都被高频使用,而成为了用户体验中最大的“眼中钉”。这个洞察,使得团队可以果断地决定,优先投入精力去解决那个影响面最广、用户痛感最强的问题,从而让有限的修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安抚用户、提升口碑的效用。
明确优先创造何种新价值
再让我们从“创造价值”这个进攻性的层面来看优先级的确令。除了修复已知问题,企业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开发新功能、推出新服务、满足新需求,以此来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然而,创新的方向同样是多种多样的,产品经理的创意库里可能储备了几十个新功能的点子,市场研究也可能揭示了好几个有待开发的潜在细分市场。企业的研发和市场资源同样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追逐所有的机会。企业必须再次做出选择:我们应该优先为用户创造哪一种新价值?
客户之声系统通过对用户“期待”和“愿望”的分析,为这个关于未来的选择,点亮了指路明灯。系统能够通过分析用户在讨论“如果有……就好了”、“我希望增加一个……”等内容时的热度和情感,来量化出不同创新方向的潜在市场吸引力。它可能会发现,虽然“增加更多酷炫的皮肤”这个点子被讨论得很多,但用户在讨论“希望能简化操作流程、让父母也能轻松使用”这个方向时,所表现出的情感迫切度和潜在付费意愿要高得多。这个洞察,使得企业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创新决策,将研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开发出的新功能,是市场真正翘首以盼的,从而大大提升了创新成功的概率。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