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企业而言,新产品的上市,都像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重要战役。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却往往直到产品正式推向市场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知道它是否会被用户所接受。这种如同“开盲盒”一般的高风险模式,是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最终“叫好不叫座”甚至无人问津的根本原因。究其本质,是产品在研发和推广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了真实的、一线的目标用户。关键意见销售(KOS)及其所运营的私域用户社群,正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高效的解决方案。KOS不再仅仅是新产品上市后的“销售员”,而是能够深度参与到上市前、中、后全流程的“策源地”和“引爆点”。
挖掘败因:传统新品上市的风险
在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中,新产品的诞生过程,通常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产品经理基于市场调研报告和行业趋势分析,提出功能构想;研发团队依据功能构想,进行技术开发和实现。整个过程,与真实用户的直接沟通非常有限。直到产品开发完成、生产出第一批成品后,市场部才开始策划盛大的发布会和广告宣传,试图在一夜之间,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款新产品的存在。
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最后的“临门一脚”上。在前期的研发过程中,企业对于“用户究竟喜不喜欢这个功能”、“这个定价用户能否接受”等关键问题,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就使得每一次新品上市,都像是一场高成本的赌博。如果市场的初步反馈不佳,前期的所有投入都可能付之东流,并且错失了宝贵的市场窗口期。造成这种风险的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与用户之间,在上市前缺少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与验证渠道。
上市前“内测”:用私域洞察真实需求
一个由KOS精心运营的私域社群,是企业进行新品“内测”和需求验证的绝佳场所。这个社群里,聚集了一批对品牌高度信任、且愿意贡献自己真实想法的核心用户。他们是品牌最宝贵的“智囊团”。在新产品的功能规划阶段,KOS就可以在自己的社群里,用一种非正式的、聊天式的方式,去收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这种方式远比传统的市场调研问卷要来得生动和深入。
举例来说,在产品功能尚未完全定型时,KOS可以在群里发起一个讨论:“大家觉得我们现在产品,用起来最不方便的地方是哪里?如果能改进,你最希望增加什么功能?” 或者,“我们正在考虑两种新的设计方案,A方案和B方案,大家更喜欢哪一种感觉?” 通过这些轻松的讨论,KOS能够收集到大量来自一线的、原汁原味的用户反馈。这些反馈会被系统地整理并提交给产品研发部门,作为他们进行决策的关键依据。这个过程,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因“闭门造车”而带来的失败风险。
引爆首日声量:动员核心用户塑造口碑
当一个新产品经过了前期的用户需求验证,终于来到正式上市的这一天,KOS的角色就从“信息收集员”转变为“口碑引爆手”。在传统的上市流程中,品牌需要花费巨大的市场费用,去购买媒体的报道和KOL的推荐,来为新产品制造第一波声量。而在KOS的运营体系下,第一波最真实、最可信的口碑,将由品牌自己的核心用户来创造。
在新品正式向公众发售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KOS可以为自己社群里的核心用户,提供一个“优先体验”或“优先购买”的专属特权。这些对品牌充满热情、又享受到了特殊待遇的核心用户,会成为新产品的第一批“种子用户”。他们会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研究和使用这款新产品,并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开箱体验、使用心得。这些由真实用户自发产生的第一手内容,其说服力和传播力,是任何官方广告都无法比拟的。它能在产品上市的黄金24小时内,迅速形成一股积极的、可信的口碑声浪,为后续的公众市场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打造:用真实故事说服市场
在新品上市的初期,引爆了第一波核心用户的口碑之后,KOS的工作将进入到第三个关键阶段:“成功案例的打造与传播”。对于那些还在持观望态度的、更广泛的潜在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到有人在用,更需要看到“像我一样的人”在使用这款新产品后,获得了怎样的成功,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KOS需要做的,就是将第一批种子用户的成功体验,加工成一个个有血有肉、可供传播的“标杆故事”。
KOS会与那些体验效果非常好的种子用户进行深度沟通,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将他们的使用过程和成果,整理成详实的用户案例文章,或者拍摄成一段段访谈式的短视频。这些案例的主角,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普通的、与潜在客户背景相似的真实用户,因而显得格外有说服力。随后,KOS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以及在与新的潜在客户沟通时,有针对性地分享这些“标杆故事”。例如,当遇到一位犹豫不决的新客户时,KOS可以说:“您担心的这个问题,我们上个月的一位用户王先生也遇到过,他使用我们的新产品后是这样解决的,这是他的分享……” 这种以真实故事为核心的沟通方式,是说服大众市场最有效的武器。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