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汽车品牌运用超级用户(KOC)的力量,但其活动往往是零散的、缺乏规划的,如同夜空中随机绽放的烟花,虽有瞬间的绚烂,却难以形成持续的光亮。这种“点状”的KOC运用,无法与品牌重大的市场活动,尤其是新品上市的节奏同频共振。一个更具效能的运作思路,是将KOC营销视为一场需要精心编排的、有完整篇章的演出。它根据营销战役的整体节奏,在不同阶段策略性地部署不同任务,让KOC的真实声音能够在最恰当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预热期的悬念营造:KOC在上市前的伏笔铺垫
在一款新车正式向公众亮相之前的数周,是市场预热的关键时期。此时,官方通常会发布一些悬念式的预告信息。而KOC在这一阶段扮演的角色,是官方信息的“民间翻译官”和“悬念放大器”。品牌可以邀请一小部分核心、可靠的KOC,参与到高度保密的预先品鉴活动中。他们被允许在不泄露整体造型和核心机密的前提下,释放一些局部、模糊但引人遐想的信息。例如,发布一张新车独特尾灯造型的特写照片,配上“这个设计有点东西”的文字,或者分享一段被伪装覆盖的车在路上行驶的短视频。
这些由真实用户发布的“蛛丝马迹”,相比官方的宣传口径,显得更加神秘和可信,能够立刻在车友社群中引发大量的猜测和讨论。用户们会围绕着这些有限的信息,去分析、去解读,自发地探究这究竟是一款怎样的产品。这种由KOC在前期埋下的伏笔,能够有效地调动起核心粉丝圈层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它并非直接的广告,而是一种巧妙的议程设置,在新品正式发布前,就已经为其积累了第一波宝贵的、来自用户层面的自然关注度,为后续的正式亮相做好了舆情上的铺垫。
引爆期的声量聚焦:KOC在发布时的集中发声
当新品正式发布的时刻到来,KOC的任务将从前期的“悬念营造”迅速切换为“集中引爆”。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关于新品的真实、正面的用户声音覆盖各大社交平台,与官方的发布信息形成共振,共同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声场。为此,品牌方需要调动起一个规模更大、类型更多元的KOC群体,并在发布会的同一时间节点,让他们同步释放自己的第一手体验内容。
一部分被邀请到发布会现场的KOC,他们的任务是进行实时的图文或短视频直播,从一个普通参会者的视角,分享现场热烈的气氛和初见实车的激动心情。另一部分提前拿到体验车的KOC,则会在此时发布他们精心准备的“开箱初体验”内容,详细介绍车辆的静态亮点。还有一部分在各自领域有影响力的KOC,则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例如家庭用车、户外旅行或智能科技等,对新品进行初步解读。这些来自不同维度、但指向同一产品的大量真实内容在瞬间涌现,能够有效地占据用户的信息流,形成一种“我身边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款车”的氛围,极大地提升了新品发布的声势和说服力。
长尾期的深度维系:KOC在热度下的持续深耕
一场成功的新品发布会所带来的热度终将逐渐冷却。在这一阶段,消费者的关注点会从“这是什么”,转向更深入、更实际的问题,例如“这车好用吗”、“有什么优缺点”、“长期使用的成本如何”。KOC运营的工作重心,也应随之转入长尾期的深度维系。任务的类型不再是追求时效性的“第一印象”,而是转变为能够解答深度疑惑、展现长期价值的“使用说明书”式内容。
在此阶段,品牌可以向KOC发起一些更具深度的体验任务。例如,组织一次“真实续航大挑战”,邀请几位KOC记录并分享在不同路况下的真实能耗表现。或者发起一个“用车一个月体验报告”的征集活动,鼓励早期车主分享他们在深度使用后,对车辆优缺点的真实看法。这些内容不再追求引爆眼球,但对于那些处在深度研究和购买决策阶段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却是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它们能够持续不断地回答市场上的长尾问题,维持产品在用户端的讨论热度,将发布会带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持续的口碑影响力。
价值的沉淀与再利用:将KOC过程性内容资产化
贯穿预热、引爆、长尾三个阶段所产出的大量KOC内容,不应在活动结束后被遗忘。一个高效的运营体系,会把这些过程性的内容视为宝贵的品牌资产,进行系统化的沉淀与再利用。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内容库,将所有阶段的优质KOC内容进行收集、分类和归档。例如,将预热期的猜测讨论、发布期的初体验分享和长尾期的深度评测,都按照车型和主题进行整理。
这个资产库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被反复激活。当销售人员在面对顾客的疑虑时,可以随时从库中调取一篇KOC的真实长测报告作为佐证。在制作官方的社交媒体内容时,可以剪辑不同KOC的精彩发言,汇编成一期“车主真实口碑”特辑。在发送给潜在客户的电子邮件中,可以附上几篇最受欢迎的KOC深度体验文章链接。通过这种方式,一次KOC营销活动所产生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其发布时的即时效应。它被转化为了可长期使用的、充满真实性质感的沟通素材,持续不断地为品牌建立信任、促进销售。
发布者:DIA数皆智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ct.com/wp/archives/10413